日前,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在南京博物院举办。讲座期间透露出一个信息——2022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的参观人数高达150万,这座博物馆不仅是普惠的公共文化空间,也已然成为外地人来扬州旅游时争相打卡的文化新地标,有效拉动了当地文旅产业。
文化往往被称为“软实力”,强调的是它对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凝聚力、自信心,以及外部认同感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这一切需要有一个“地基”,如果影视、出版、文博、美食、非遗等没有观众人数、销售额等产业类数据的“硬支撑”,“软实力”也就成为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网红馆”就特别值得关注和剖析。
中运博在设计和策展阶段,就确立了“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除了常规的文物征集和布展外,还以学术研究的标准搭建了运河街肆,引入多媒体手段让观众感受船行运河,提供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河之恋”,为青少年设计了密室逃脱类游戏,让这里变成了好看又好玩的博物馆。以馆长郑晶的话来说,中运博是一座“目的不唯一”的博物馆,各类人群都能在这里找到打开一座博物馆的方式。数据表明,中运博的观众中接近一半是外地游客,“为一个展赴一座城”在这里成为现实。
跳出文化本身,博物馆的力量同样非同小可。在论证阶段,三湾并非中运博唯一的落户选择,瓜洲、邵伯、蜀冈、湾头等运河地标同样有竞争力,最终选择三湾,是要用运河文化重新活化这片化工厂区、棚户区,最终让这块运河文化遗产地脱胎换骨,再现青春。在城市功能方面,三湾的西侧是充满现代活力的经济开发区,东侧是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综合功能区,北面则是被整体保护的扬州古城,中运博所在片区对于丰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均衡城区发展意义非凡。
早在疫情袭来之前的2019年,南京博物院曾做过一个对城市贡献度的课题,该院2018年366万观众中,89.5%是外地人,对南京旅游贡献度是10%,仅次于中山陵排第二位,带动旅游收入为15.8亿元。而对南京市民而言,南博的社会福利贡献约为5.6亿元人民币。南博每年的运营费用为9000万元,它带来的社会收益是投入的近24倍。
这组数据体现的正是一座博物馆的文化“硬实力”。可以说,办好一座博物馆有极强的外溢效应,它的价值和功能远远超出了围墙之内,贡献也远远不止公共文化服务本身,它可以直接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博物馆,我们就会明白,只有提高参观人数、在馆时间、参观体验之类的“硬实力”,才能真正增强博物馆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