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是地道的中国物种,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根深深扎在华夏大地上。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曾这样描述紫苏:“取(紫苏嫩茎叶)研汁煮粥,良,长服令人体白身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对紫苏的记载:“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意思是鲜嫩的紫苏叶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盐腌制成泡菜,还可以在炎热的夏季煮汤喝。
紫苏的别称有很多,有山苏、苏叶、赤苏、皱苏、尖苏、香苏、鸡冠紫苏、紫菜、紫姑娘等。紫姑娘这个别名很有意思,也极具生活气息,紫苏的茎呈浅紫色,叶子呈深紫色,就连麦穗形的小花也是淡紫色,让人不由想起穿着一身紫红衣裳的淳朴乡村姑娘。
据说,紫苏的原名叫“紫舒”,与神医华佗有关。相传东汉末年,华佗在一家客栈巧遇一群青年正在比赛吃螃蟹,空的蟹壳堆了一大堆。华佗上前劝他们说:“螃蟹吃多了会闹肚子,还可能有生命危险。”但这群青年不听他的劝告,大吃不止。当晚,这群青年和华佗都在这家客栈住下。半夜时分,吃螃蟹的几个青年大喊肚子痛。因当时还没有治疗这种病的良药,华佗非常着急。忽然,华佗想起有一次他在采药时,见到一只小水獭吞吃了一条鱼,肚子撑得像鼓一样,它一会儿下水,一会儿上岸,显得很难受。后来,它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的草叶,不久便没事了。华佗想,那种紫色的草叶能解鱼毒,也一定能解蟹毒。于是赶忙出去采了那种紫色的草,煎汤给几个青年服下。过了一会儿,几个青年的肚子果然不痛了。华佗为了记住这种草药,就给它取了个“紫舒”的名字,意思是服后能使腹中舒服。因为字音相近,又属草类,后人就把它称作“紫苏”。
紫苏的众多别称中,还有一个最浪漫,也是最文艺的,叫“荏苒”。最早知道紫苏的这个别名,是在我上初中时。教我语文的老师博学多识、敦厚温和,一天,他在批改作业时,看到我写的一篇作文中,用到了“光阴荏苒”。当时我刚好在他办公室,他扭头问我,你知道“荏苒”是什么意思吗?我想了想,从这两个字的草字头联想到了草木,于是回答老师,是不是和草木有关?老师笑着说,不错不错,答对一半。老师告诉我,这个“荏苒”,听着文绉绉的,其实稀松平常,就是咱们家里种的紫苏。紫苏春生夏长,秋萎冬逝,寿命只有短短一年,于是,古人便用“荏苒”表达紫苏的岁岁荣枯,进而引申为时光流逝、岁月短暂,就像《红楼梦》里湘云的诗句:“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南方的紫苏很多都长在野外,而北方的紫苏基本都是人工栽种,或在农家庭院,或在菜地篱园,或在破盆烂缸。哪怕只有巴掌大一块闲地,哪怕是再贫瘠的泥土,紫苏也能栖息落脚,扎地生根,蓬勃葳蕤,成为农人喜爱的小菜。
我第一次见到大面积人工种植的紫苏,是在一个专门种植中药材的村子里,昔日种庄稼的大片农田里,如今种着蒲公英、紫苏等多种药草。享受着优越待遇的紫苏,明显比在农家院里长得粗壮,个头高出一截子,叶子也更大更稠。农家种的紫苏,多是自己预留的老种子,而当药材专业种植的紫苏,都是选用高产的新品种。
豫中乡间寻常可见的紫苏,叶片边缘都有锯齿,都开浅紫色的花。不过,若是根据叶片颜色细分,可以把紫苏分为两种:一种两面均为紫红,称为“红紫苏”;另一种正面绿背面紫,则称为“绿紫苏”。红紫苏香气浓郁,种的人多;绿紫苏香味清淡,种的人少些。还有一种和紫苏长相酷似的植物,叶子绿色,开白花,周身散发着淡淡香气,这种香草和紫苏是孪生姐妹,叫白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