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党中央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只有把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起来,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起来,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2025年5月,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十六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暨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年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勇检察长指出:“创新发展中国检察学理论,归根结底是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刑事检察学是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刑事检察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刑事检察工作的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科学,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刑事检察学与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其内容涉及刑事检察权的行使、刑事检察制度架构、刑事检察实务应用、刑事检察与刑事诉讼关系、刑事检察与人权保障以及刑事检察与法治建设等多个方面,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交叉性于一体。
近年来,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领域都有相关的民事检察学、行政检察学、公益诉讼检察学著作,但专门以“刑事检察学”命名的著作几乎没有。由重庆市法学会副会长贺恒扬主编、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检察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新时代刑事检察学》,是构建刑事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初步的、有益的尝试。
该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分两卷对刑事检察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一卷侧重于刑事检察理论研究,分“总论”“职权论”“发展论”三编十三章,包括刑事检察学的性质、刑事检察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逻辑、刑事检察的机构设置、检察官客观义务等基础理论,检察侦查权、强制措施权、公诉权、刑事诉讼监督权等职权构造等内容,并对刑事检察理念、体系、机制以及刑事检察管理模式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第二卷侧重于刑事检察实务研究,分九章,包括轻罪、重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等主要犯罪类型疑难复杂问题,检察侦查、未成年人检察、刑罚变更执行监督等重点问题。
《新时代刑事检察学》作为构建中国刑事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成果,呈现以下鲜明特色:
一是注重原创性和创新性。原创性和创新性是构建自主性知识体系的首要前提。没有原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构建自主性知识体系。该书无论是在学科体系上还是在话语体系上,都体现出较强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在学科体系上,该书既不是刑法学的翻版,也不是刑事诉讼法学的再版,而是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如第一卷就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检察教材,其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观察,还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第二卷既突出对“四大检察”刑法领域部分类罪疑难复杂问题的研究,也注重对检察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刑罚执行监督等刑事诉讼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实务问题的研究,还注重对未成年人检察、知识产权检察等综合履职的研究。在话语体系上,该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原创性概念、标志性成果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和思考。如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监督观、公平正义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双向衔接,检察权与监察权的衔接等,都体现出独创性的话语体系。
二是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一卷注重刑事检察学的理论构建,对刑事检察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刑事检察的基本原理和制度规范,为刑事检察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刑事检察实践,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刑事检察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二卷坚持从刑事检察实务切入,立足真实案例、第一手数据,总结检察办案一线的探索和思考,研究了证据审查运用、具体法律适用、可操作性治理等实务问题,同时围绕最高检关于刑事检察工作的最新部署要求,聚焦落实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检察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总结新时代刑事检察工作的新成效、新形势、新任务,客观分析刑事犯罪结构出现的新情况,探索提出了深入推进刑事检察实践的新理论、新观点。
三是注重规范性和实用性。该书聚焦前沿研究动向,参考吸收了学术界关于刑事检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了刑事检察的新情况新发展,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做法作了探索性回应。研究中始终紧紧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最新提法、部署,最高检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确保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同时,该书注重务实、管用,不搞大而全的“基础教材”,积极打造实而精的“进阶教材”,切实发挥强理论之基、解思想之惑、教实用之法的作用。
《新时代刑事检察学》是检校合作的标志性、代表性研究成果,也是法学专家与检察精英智慧碰撞的结晶。西南政法大学被誉为我国法学教育的“西南高地”“黄埔军校”,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检察研究中心是最高检设立的刑事检察研究基地。该中心既有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也有重庆市三级检察机关的调研骨干。近年来,该中心认真落实应勇检察长提出的“持续深化检校共建”要求,致力于刑事检察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合作,在刑事检察制度、刑事检察实践、刑事检察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5年,适逢西南政法大学建校75周年。该书的出版既是对西南政法大学75周年华诞的献礼,也标志着重庆检校合作迈入新阶段。该书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既可以用作刑事检察培训的教材,又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法学研究生参阅教材。
我们相信,随着重庆市检察机关与西南政法大学“检校共建”的持续深入,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检察研究中心必将茁壮成长、硕果累累,成为推动我国刑事检察理论研究和刑事检察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打造更多体现“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检校合作成果,在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构建中国刑事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确保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上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