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节物风光不相待 桑田碧海须臾改
2025-09-10 09:22:00  来源:检察日报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继隋而起的唐朝,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盛唐时期,随着海疆的扩大,唐人对海洋的认识更加深入,海洋管理与保护意识增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文化上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诗文中就有大量反映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内容。

1.

向夕敛微雨,晴开湖上天。离人正惆怅,新月愁婵娟。伫立白沙曲,相思沧海边。浮云自来去,此意谁能传。一水不相见,千峰随客船。寒塘起孤雁,夜色分盐田。时复一延首,忆君如眼前。

——刘长卿《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荀处士》

刘长卿的这首诗表达了旅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傍晚时分,微雨渐收,天空变晴,旅人在一轮新月下倍感惆怅,深深思念远在沧海另一边的亲人。寒冷的海塘边,大雁孤独飞翔,夜色也被片片盐田分隔。诗中提及的怀仁(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唐时属海州,自汉代起即产盐。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正月,刘长卿摄(代理)海盐令,因此对海盐的制作有一定了解。

隋朝实现统一后不久,为了打破南北朝时期官府对盐业的垄断,消除垄断对百姓生活的不良影响,隋文帝放开盐禁,与民共享,制盐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正月,“至是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远近大悦”。即除盐禁、免盐税。唐朝建立后,沿袭了隋朝的政策,李世民在位时期,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这一政策延续了百余年。隋及唐初期,虽开放盐禁,不征盐税,但并非对制盐不加管理,仍有盐官监管。据《隋书·百官下》记载:“盐池置总监、副监、丞等员。管东西南北面等四监,亦各置副监及丞。”这表明隋朝通过建立专业化官员体系加强资源管控。

随着国家发展与扩张、人口增长、财政支出过大,政府开始征收盐税。据《旧唐书·姜师度传》记载,开元六年(718年),河中尹姜师度因“安邑盐池渐涸,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公私大收其利”。姜师度设立盐屯引水治盐给了左拾遗刘彤启发,次年,刘彤上书建议:“请置盐铁之官,收利以供国用,则免重赋贫人,使穷困者获济。”这份奏疏呈上后,唐玄宗下令让宰相们讨论是否可行,大家都认为盐铁专营的利润对国家财政大有裨益,唐玄宗遂采纳了这一建议,并逐渐恢复盐税。

“安史之乱”使唐朝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空虚,据《新唐书·颜真卿传》记载,颜真卿抗击安史叛军时,“时军费困竭,李崿劝真卿收景城(今河北沧州)盐,使诸郡相输,用度遂不乏”。颜真卿以食盐专卖的方式筹措军饷,采用了“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方式,这一方式随后得到推广。唐肃宗即位后,任第五琦为盐铁铸钱使,于乾元元年(758年)创“榷盐法”,即凡新旧盐民,皆登记造册,编入亭户户籍,隶盐铁使,免其杂徭,专事煮盐纳官,盗煮私贩者论以法,于山海井灶出盐之地设置盐政机构,收榷其盐,置吏出粜,产制由民,收、运、销归官。

榷盐法下,为保证盐的产量,朝廷严格规定下属各盐场的产量数额,各盐场又将课额分配到盐户,严加催缴。盐户对所产之盐必须全数上交,盐吏对所产食盐进行严格检查,如有私藏可以处斩。《唐国史补·卷中》记载了榷盐官杀亲外甥一事:贞元年间(785年—804年),解县榷盐官史牟“有外甥十余岁,从牟检畦(畦原作哇,据明抄本改),拾盐一颗以归,牟知,立杖杀之。其姊哭而出救,已不及矣”。此外,唐朝律法对盗盐贩卖者的处罚有明确规定,据《唐律疏议·名例》记载:“假有人蒲州盗盐,嶲州事发,盐已费用,依令悬平,即取蒲州中估之盐,准蒲州上绢之价,於嶲州断决之类。纵有卖买贵贱,与估不同,亦依估价为定。”即依据估价认定盗窃数额,以加强对盗贩盐者的打击。

宝应元年(762年),刘晏接替第五琦任盐铁使,再变盐法,将官运、官销改为商运、商销。又创设盐商特殊户籍,隶属于盐铁使,允许子父相承,世代为业。盐仍由民制,仍由官收,官收之后,将盐税加入卖价(寓税于价)后转售商人;商人缴价领盐后,可以自由运销,所过州县不再征税。这一模式被称为“就场专卖制”,标志着中国古代盐政制度的成熟,被唐以后历代继承。

隋唐时期制盐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唐人已初步掌握了淋卤制盐的技术,据唐朝刘恂《岭表录异》记载:“江淮试卤浓淡,即置饭粒于卤中,粒浮者即是纯卤也。”当时岭南地区“野煎盐”有“制卤”“验卤”“煎煮”三个环节,先制卤后煮盐是古代盐业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将海水制成卤水,再将卤水煮成盐,克服了直接煮海水为盐需消耗大量燃料、费时费力的缺点,提高了制盐的效率,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2.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罗隐《钱塘江潮》

唐代诗人罗隐曾在吴越王钱镠时期任钱塘令。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潮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同时也融入了对历史变迁、人世沧桑的深刻感慨。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了海水潮汐与月亮的关系,唐代对潮汐的认识更加深入,唐代窦叔蒙所著《海涛志》为我国最早的潮汐学专著,制定出理论潮汐表,对潮汐的周期计算十分精确。钱塘江入海处形成喇叭形入海口,受到太平洋潮波的冲击形成暴涨潮,从而产生了著名的钱塘江潮,尤以夏秋台风频繁活动之际更为严重。古人在抵御海潮的同时,也在欣赏这一壮观景色。钱塘江三角洲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为了预防潮灾和海啸,沿海人民注重修筑滨海海塘。隋唐五代时期,修筑海塘的技术又有了新的进步。最早记载浙江嘉兴修筑海塘的,是《新唐书·地理志》,称盐官“有捍海塘,堤长一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713年)重筑”。这里写明是“重筑”,可见在唐代之前,嘉兴海盐、海宁一带已有较大规模的海塘建筑。海塘建设使沿海平原大规模垦田有了保障。五代时期,江浙海塘由土塘向石塘过渡,据《咸淳临安(杭州辖内)志》记载:“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就,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胥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利用潮水灌溉,在唐代也有了新发展。中晚唐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江东一带由于地低易涝,排涝和防潮倒灌是主要的治水任务,当地百姓采用修筑圩岸的办法建塘圩田。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曾任苏州、湖州刺史幕僚,其《迎潮送潮辞序》中记载了这种圩田:“余耕稼所在松江,南旁田庐,门外有沟通浦溆,而朝夕之潮至焉。天弗雨则轧而留之,用以涤濯灌溉,及物之功甚钜……用之则顺而进,舍之则黜而退。”若天不下雨,这种圩田就把水留住,用以洗涤、灌溉,对万物的功用极大。

唐代部分沿海地区与江海争地,变沧海为桑田,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有“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之句。《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大和三年(829年),李茸在闽县东五里筑海堤,使深受卤潮之害的洲上变为良田。之后观察使王翃又在郡县西南疏通洪塘浦,以便在干旱季节能够灌溉农田,经过治理,福州大片耕地摆脱海潮威胁并有水源灌溉,使盐碱地变为良田。

3.

冠冕通南极,文章落上台。诏从三殿去,碑到百蛮开。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不知沧海上,天遣几时回。

——杜甫《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

杜甫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诗中的张司马是时任义王府长史的张九章,为张九龄的胞弟。天宝十年,为表彰各路神祇护佑风调雨顺,唐玄宗为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封神加爵,南海神被封为南海广利王。此时张九龄已经不在人世,唐玄宗令张九章代行南海神敕封之礼。诗的前四句写张九章奉旨赴南海的缘由,后四句写送别的场景,最后一句发问:茫茫大海,路途遥远,不知道未来的天气怎么样,朋友的归期在何时?

唐代祭祀海神有严格的规定,据韩愈《南海神庙碑》记述,广州刺史每年立夏都要祭祀南海之神。南海之神的神庙位于广州东南的黄木湾,面临大海,“海常多大风,将往皆忧戚”。这表明当时海边常常刮大风,官员们每每想到马上就要去祭祀都会感到十分忧愁。

这也表明,海上交通颇有风险,但情况复杂的海上交通并没有阻碍海上贸易的发展。隋朝的海上贸易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深远的影响,分外引人瞩目。

隋代以前,海上贸易管理多由地方负责。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隋朝开始出现专门管理互市贸易的互市监。为了加强中央对互市的控制,朝廷还经常派大臣前往互市场所监督,据《隋书·裴蕴传》记载:“与诸蕃互市,皆令御史监之。”唐代保留了互市监,仍由朝廷直接管理,但由隋代的四方馆管辖改为少府监主管,据《新唐书·百官制》记载:“互市监,每监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掌蕃国交易之事。”

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唐朝在重要港口城市设立了市舶使,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据《旧唐书·玄宗纪上》记载,开元二年(714年),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担任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侣共同制造奇巧工艺品,准备献给朝廷。自开元十年(722年)后,市舶使改放到广州。当时海上贸易中心已经从安南转移到了广州,广州是通往南海、印度洋、波斯湾的重要港口,各国商人纷纷来此开展对华贸易。

交趾以北(今北部湾一带)至广州的海路中,有一段海域礁石密布,船舶时常在此触礁沉没。为了疏通广州港周边的海运通路,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静海节度使高骈亲自前往视察,发现“有横石隐隐然在水中,因奏请开凿,以通南海之利……乃召工者,啖以厚利,竟削其石,交广之利,民至今赖之以济焉”。高骈了解情况后,上奏请求开凿横石,以打通南海的航运。随后,他召集工匠,用丰厚的利益激励他们,最终凿除了那块横石,极大地便利了民众的生活。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王审知担任威武军节度使,治理福建期间,因福州“黄岐岸有巨石,屹立波间,舟往来,多触覆”,为开辟海上交通,清除港道巨石,别开一港,航行更加便利,以至“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

为了满足海上贸易的需求,唐代的造船能力和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在扬州、杭州、常州、越州、广州等沿海州府设有官办的海船制造基地。其中扬州在江口设立了十大造船厂,刘晏采用类似承包的方法,挑选精明能干的官员全面负责督造。由于战乱,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渐“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海上丝绸之路得以发展,到唐代中期达到极盛,扩大了与波斯湾之间的航路,开辟了通向东非的航线,唐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东非的“拔拔力国”(今索马里柏培拉)和“摩邻国”(今肯尼亚的马林迪)。

  编辑:包婧